公共场所不建议自动登录,以防账号丢失
张道陵,天师道的创立者。汉末张陵(张道陵)创教,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,故世称张天师。因此,“张天师”成为张道陵及其后代
茅盈,陕西咸阳人,创立道教茅山派。修炼服气、辟谷术,并以医术救治世人。后其弟茅固、茅衷从其修道,时人称大、中、小茅君。后
韩崇,字长季,吴郡毗陵(今常州)人。从小喜好道学,林屋仙人王玮玄曾经传授他流珠丹法。他担任官职,以大道教化百姓,后来得道
徐弯,是吴郡海盐县人。从小修习道法,能收妖捉怪。
姚光,不知道是哪里人,偶然间得到神丹大道,会分身之法和浴火之术。
董奉(220~280),字君异,侯官(今福建长乐)人。少时治医学,医术高明,与南阳张机、谯郡华佗齐名,并称“建安三神医”
张可大,字子贤,继任第三十五代天师。他的爷爷是张守真(三十二代天师)的二儿子张伯瑀,是张景渊(三十三代)的弟弟。他的父亲
张庆先,字绍祖,继任第三十四代天师,是张景渊的嫡子。庆先出世之前,张景渊让最小的弟弟张嗣先传习天师道法。庆先降生之后,天
张伯璟,字德莹,张守真(三十二代天师)的长子,继任第三十三代天师。曾跟随父亲张守真一同被召进皇宫。宋高宗亲自给他改名为“
张守真,字遵一,张时修(三十一代天师)的长子,继任第三十二代天师。张守真生性恬淡安静,清心寡欲。宋绍兴二十九年,宋高宗封
张时修,字朝英,任正一道第三十一代天师。因虚靖先生张继先(三十代天师)终生未娶,没有子嗣,众人便推荐张时修承袭天师道法。
张继先,字遵正,号翛然子,正一道第三十代天师。他是家中次子。是二十七代天师的曾孙,爷爷是二十七代之子张敦信。张继先九岁承
张景端,字子仁,正一道第二十九代天师,是张敦复(二十八代天师)的侄子。喜好道学,生性恬淡,安静不争,绝弃嗜欲,忘我忘身。
张敦复,第二十八代天师,张象中的长子,从小学习儒学,声如洪钟,后传习天师道法,成为二十八代天师。五十三岁时离世飞升,被追
张象中,第二十七代天师,字拱宸,是虚白先生张嗣宗的长子。传说他生下来三个月就能走路,五个月就能说话。承袭天师道法,勤勤恳
张嗣宗,第二十六代天师,澄素先生张乾曜(二十五代天师)的长子,传习天师道法,修习诸法秘箓,精于吐纳之法。八十一岁的时候离
张乾曜,张正随的长子,第二十五代天师。喜好道学,传承守护天师道法。宋仁宗听闻他精通道法,天圣八年五月,将张乾曜召进皇宫,
张正随,字宝神,二十四代天师,张季文的长子。为人正直淳朴,不喜与人交往。每年都传授符箓,救治百姓。八十七岁时无疾而终,被
张季文,字仲归,第二十三代天师,张善的长子。每年都会将诸阶秘箓传授给弟子中的佼佼者,还用符水给百姓治病,八十七岁时无疾而
张善,字元长,第二十二代天师,张秉一(二十一代天师)的长子。喜好道学,遍访名山大川。游历二十年之后,回到家中,避世修炼,
张秉一(也有说法为张彦恭),字温甫,第二十一代天师,是张谌的长子。从小学习道法,能够隔着墙壁,看到墙后面的东西。他经常积
张谌,字子坚,第二十代天师,张修的长子。博学多才,通读儒家经典,善书法,犹善草书和隶书。晚年喜好道学,能辟谷不食。
张修,字德真,第十九代天师,张士元(十八代天师)的长子。为人朴素,不喜欢华丽的装饰。不喜与人交往,但每年都会用符水法术给
张士元,字仲良,第十八代天师,父亲是第十七代天师张顺。从小博览群书,喜欢在夜晚打坐,能够到达任何他想要去的地方,来无影,
张顺(也有说法为张颐),字仲孚(一字中孚),第十七代天师。从小侍奉母亲,很孝顺。曾担任贵水尉一职,后来辞官修道,和妻子结
张应韶,字治凤,第十六代天师,父亲是十五代天师张高。博学多才,精通道法。后来隐居在山中辟谷修炼,九十九岁时离世飞升。
张高,字士龙,第十五代天师,父亲是十四代天师张慈正。从小修习道术,传守天师道法。酒量很大,能喝一石酒都不醉。
张慈正,字子明,正一派第十四代天师。父亲是十三代天师张光。博览群书,精通易学,通晓冶炼金银之法。一百多岁之时离世飞升。
张光,字德昭,第十三代天师,张德润的长子。为了闭关修炼,抛下妻子,和二儿子张悟进山修炼,最终出山回家,在家中离世。享年一
张仲常(疑为张恒),第十二代天师,字德润,张仲达长子。天赋秉异,喜欢读书,博览群书,有过目不忘的本领。
张通(疑为张通玄),字仲达,正一派第十一代天师,是十代天师张子祥的长子。继承天师道法,闭关修炼四十年,九十七岁的时候离世
张子祥,字鳞伯,是第十代天师,张符的长子。博览群书,博古通今,曾从儒业。在隋朝为官,担任洛阳尉。没多久,便辞官修道,同妻
张符,字德信,第九代天师,张迥(八代天师)的长子。喜好道法,继承历代天师之法,九十二岁之时离世飞升。
张迥,字彦超,是七代天师张仲回的长子,继任第八代天师。从小修习道法,外貌俊朗。善于给人驱邪治病。九十岁的时候离世飞升。
张仲回,字德昌,张椒(六代天师)的长子,继任第七代天师。得到父亲的真传,擅长辟谷术,一天能行走数百里。后来隐居在蜀地的大
张椒,第六代天师,字德馨,张昭成的长子。他的父亲是第五代天师,亲自传授他治鬼的道法,他便用父亲传授的秘法符箓度世救人。在
张昭成,字道融,第四代天师张盛的大儿子。虔心修道,不懈努力,继任第四代天师,活了一百多岁,在晋初得道飞升。
系师张鲁有五个儿子:张滋、张永、张盛、张溢、张巨。五人都得道成仙。其中,一般认为张盛为第四代天师。
张鲁,字公期(《汉书》记载:字公旗),是嗣师张衡的长子。喜好道学,恪守真人之法。是正一道第三代天师。
张衡,被称为嗣师,是正一道第二代天师。字灵真,是张道陵长子,沛国丰县(今江苏省丰县)人。汉永寿二年(156年)袭教。
真人赵升,号鹿堂子,不知道是哪里人。在拜张道陵为师之前,被张天师七次试探,最终通过考验,同天师一同修炼,一同飞升。
真人王长,跟随张道陵天师修习道法。因为王长通晓天文地理、黄老道法,一心向道,天师只把他留在身边侍奉。后来,王长跟随天师一
范伯慈,桂阳人,为原士族之家,因久病不愈而家道中落,终得道士沈敬理病而痊愈。后得陆玩之传授真气内炼之道,入天目山修行,十
郭静,颖川人,从小便孤苦无依,后身为县吏却犯事逃遁,遇见郑先生以法劝化,遂跟随郑先生左右,得其所授导引之要,后得道成仙
吴睦,长安人,年少时为县吏,因误伤人命而逃遁深山,遇孙先生修炼于石室,遂跟随左右,并深受感化,悔过前罪。得孙先生传授道法
平仲节,是河中人,匈奴侵扰中原时进入括苍山学道,以宋君为师,习存心镜之道、存思洞房三神之法。晋穆帝永和元年五月一日,白日
郑景世,曾得仙人孟德然所授口诀,于晋朝初期入庐山修炼,常行守五脏含日法,服食服麻丸、玄丹。晋穆帝永和元年四月十九日,白日
尹虔子,晋武帝时人,曾得仙人管城子授蒸丹饵术法、苏门周寿陵授服丹霞之道。晋穆帝永和元年二月十二日,乘云升天。今隐修于玄洲
朱孺子,在吴国末期进入赤水山修行,常服菊花及术饵。曾得传授西归子入室存泥丸法,晋穆帝永和元年八月五日,登天成仙。现隐修于
虞翁生,会稽人,曾受神仙介君的指点,习有服引日月精华之法,吴国时期,到狼五山隐修,兼修云气回形之道,神清体健,貌若童子。
张祖常,彭城人,吴国时进入茅山方台洞中,师从上党鲍察,静修抱元守一之道。
赵广信,山西阳城人,在剡小白山中学道,受有李法成服气法,又受有师左君守玄中之道、内见五脏彻视法。他常卖药出入人间,以丹砂
张激子,即河南张奉,字公先。他持守清严,曾拒绝娶太傅袁隗之女为妻,后来弃世入剡山学道。有山图公子传授九去强梁炼玉法予他,
刘平阿,后汉时人,擅长医术,常求人疾苦积阴德。后遇仙人周正时,得受隐存之道,后得道成仙,常托形为鞋帽,隐修在方台。
蔡天生,上谷人,从小自立更生,又性情敦厚,不言丑鄙恶毒之事。后遇河北少女教于他朝天帝玉皇之法,遂后成仙,常托形为他物,隐
刘翊,字子翔,河南颍川人。从少时便尊道重德,时常周济困苦,积善施惠,而不取他人的回报。他施政有方,官至陈留太守。后遇马皇
桃俊,字翁仲,浙江钱塘人,勤勉好学,曾贵为太守。后弃俗学道,得东郭人幼平的指点,得道成仙。曾为北河司命,其坟坛人称“桃司
郎宗,字仲绥,后汉安帝时期北海安丘人士,精通道教方技术数,擅长望气象、占吉凶。因不愿以占卜之能出仕,归隐华山,并证仙得道
冯良,是后汉南阳郡冠军县人,少年不得志,后奋而弃职求学、整修志节,终于成贤良之士。受众人所拥戴却不愿入世为官,后来隐修在
壶公,又名玄壶子,悬壶翁。是东汉时期的卖药人,传说他常悬一壶于市肆中出诊,市罢辄跳入壶中,一般人不能见到他。后来历代医学
夏馥字子冶,河南陈留人。从小喜好道术,经常服用白术和云母。后来又遇到桐柏真人,桐柏真人传授他黄水云浆法,以此法修炼之后,
刘伟道,汉朝河北定州人。在蟠冢山学道近十二年,后顺利通过仙人试探,得道飞升。
刘根字君安,颖川(应为颍川,今河南登封)人。修炼大洞帝乙之道,在四处游历,以德教化百姓。晚年回到南岳的东峰,修炼道法,服
刘文饶,就是弘农县(今河南省灵宝市)的刘宽。从小喜好道学,曾被推举为方正,没多久就升迁为南阳太守,爱民如子,喜怒不形于色
华佗,东汉末医学家。名旉,字元化。汉未沛国谯(今安徽亳县)人。华佗一生行医各地,声誉颇著,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。
王乔,河东(今山西)人,下洞八仙之一。后弃官在邢台隆尧的宣务山修炼道术,擅长行气吐纳之术,得道后骑白鹤升天。
蓟子训,姓蓟名达,字子训。齐国临淄人,是仙君李少君的同乡。被推举为孝廉,后担任郎中、都尉,精通道术。
王玄甫,全真道始祖,又名王少阳、东华帝君,后称北五祖之第一祖。后传其道于正阳帝君钟离权,再传吕洞宾,王重阳遂开全真道教。
宫嵩,山东琅琊人,仙人干吉的徒弟。传说干吉著述《太平经》,传给宫嵩,后宫嵩将经书进献给汉顺帝,使经书得以在后世流传。
干吉,一说于吉,山东琅琊人。传说为《太平经》的作者。精通道术,善于治病。
李含光 (682-769)唐道士、茅山十三代宗师。本姓弘,因避孝敬皇帝李弘庙讳而改姓李,号“玄静先生”。跟随司马承祯学习
天师胡惠超字拔俗,祖籍不详。唐高宗上元年间,自庐山而来,在江西豫章西山的洪井隐居修道。后来尸解飞升。
许大,是许真君的仆人。因道行尚浅,没能跟随许逊飞升。许逊传授他地仙之术。从此,他和妻子二人隐居修行,不问世事。
山东曲阜人兰期,人们称为兰公。以孝道感动上天,得斗中真人真传,以弘扬孝道为己任,并将其传授给与仙道有缘之人。谌姆、许逊都
黄仁览,字紫庭,高安(今江西省高安市)人。许真君之女婿,得许逊之真传,全家跟随许逊飞升成仙。西山十二真人之一。宋徽宗敕封
钟离嘉字公阳,还字超木,江西南昌人,是许逊真君二姐的儿子。性情平淡,许逊传授他神方妙诀。后碧霞元君亲迎他飞升。宋徽宗敕封
盱烈字道微,江西南昌人,西山十二真人之一。盱烈的母亲是许逊的大姐,因此盱烈从小接触神仙真人,耳濡目染,后跟随许逊飞升成仙
彭抗字武阳,兰陵 (今属山东)人,是西山十二真君之一。曾拜许逊为师。宋高祖时举家飞升。宋徽宗敕封他为“潜惠真人”。
施岑字太玉,沛郡人,西山十二真人之一。跟随许逊学道,后有仙童下凡,请他飞升。宋徽宗后来敕封他为“勇悟真人”。
甘战字伯武,丰城(今属江西)人士。以孝行闻名乡里。后来跟随许逊学道,许逊飞升后,他回到故乡,布施行道。后天帝诏请,飞升成
时荷字道阳,河北巨鹿人士。从小出家学道,周济百姓。后来拜许逊为师,跟随许逊一同飞升成仙。宋徽宗敕封他为“洪施真人”,是西
曾亨字兴国,山东泗水人,是曾参的后人。跟随许逊学道,后随许逊一同飞升成仙。宋徽宗封他为“神惠真人”,是西山十二真人之一。
周广字惠常,江西庐陵人,是汉末名将周瑜的后代。他跟随许逊修道,随真君一同飞升。后被宋徽宗封为“元通真人”,是西山十二真人
陈勋字孝举,蜀国人,以博学多才闻名,后拜许逊真君为师。是西山十二真人之一。
吴猛,字世云,豫章分宁人,祖籍濮阳(今河南濮阳县)。是净明道信仰体系里十二真君之一。
清虚真人王君,名褒,字子登,范阳襄平人也,安国侯七世之孙。君以汉元帝建昭三年九月二十七日诞焉。洪基大业,世籍贵盛。
紫阳真人姓周名义山,字季通,汝阴人也。汉丞相勃七世之孙,以冠族播流,世居贵宦。祖玄,汉昭帝元凤元年为青州刺史。父秘,为范
魏伯阳,吴人也。高门之子,而性好道术,不肯仕宦。闲居养性,时人莫知其所从来,谓之治民养身而已。
阴长生,新野人。汉和帝永元八年三月己丑,立皇后阴氏,即长生之曾孙也。
马明生(一作鸣生),齐国临淄人也。本姓和,字君实(一作贤,一作宝)。
安期生,琅琊阜乡人。卖药於东海边,时人皆言千岁翁。始皇即遣使者徐市、卢生等数百人入海,未至蓬莱山,辄逢风波而还,立祠阜乡
太清真人宋伦,字德玄,洛阳人。周厉王二十一年,在陕西楼观入道门修习。二十年后得太上老君亲授修道真经。他依经刻苦修炼,终于
太清真人彭宗,字法先,彭城人。二十岁时,拜杜冲为师,传授丹经、五千文、守一之法。周厉王十三年,飞升成仙,受封为太清真人,
太极真人杜冲,字玄逸(一作远逸),镐京(今西安)人。被封为太极真人,主王屋山,故号王屋山太极杜真人。因其曾隐居楼观,遂被
许逊(239年-374年),字敬之,晋代著名道士,南昌县(今属江西)长定乡益塘坡人,祖籍汝南(今河南许昌),其父许肃于东
王远知 后为扬州人。又名远智,字广德。《唐国师升真先生王法主真人立观碑》、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卷二五载:生于世宦之家。年
卢钧(778—864),字子和,京兆蓝田(今陕西蓝田)人。文宗时任左补阙、给事中、华州刺史(治所在今陕西华县)、岭南节度
陈简者,婺州金华县小吏也。早入县,未启关,踌躇以候。忽逢道流,其行甚急,睨简,不觉随之。行三五里所,及一宫观,殿宇森竦,
王可交不知道真的能修道成仙每次他钓到大鱼就非常高兴,用木槌把大鱼打死,炖熟了,然后蘸上蒜泥韭酱吃,并对人说世上再也没有比
李筌为唐代著名道士。号达观子。陇西(今甘肃境内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约活动于唐玄宗至肃宗时。早年好神仙之道,据传“至嵩山虎口
元藏几是一位处士(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),自称是南北朝时北朝后魏清河孝王的孙子。隋炀帝时,他官拜奉信郎。隋炀帝大业九年,
杜昺早孤,事后母至孝,有闻乡郡,三礼命仕,不就。叹曰:方当人鬼淆乱,非正一之炁,无以镇之。于是师馀杭陈文子,受治为正一弟
葛玄(164-244):东汉道教天师。字孝先,被尊称为葛天师。为道教灵宝派祖师。汉族,丹阳郡句容(今属江苏)人,葛洪之从
许穆(305-376),东晋道士。一名谧,字思玄,丹阳句容人。初仕郡主簿、功曹史,选补太学博士,出为余姚令。入为尚书郎、
陶弘景,字通明,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,卒后溢贞白先生,丹阳秣陵(今江苏镇江一带)人。陶氏生活于南朝,历经宋、齐、梁三朝
许迈,字叔玄,一名映,丹阳句容人也。家世士族,而迈少恬静,不慕仕进。未弱冠,尝造郭璞,璞为之筮,遇《泰》之《大畜》,其上
汉司徒鲍宣之后。据《晋书》等记载,5岁时对父母说:“我本是曲阳李家子,9岁坠井死。”父母寻访得李氏,推问,果符其说。靓兼
蓬球在汉武帝太始年间进山砍树,忽然闻到一阵异香,便迎着风头找去,见到一处宏伟的宫殿。走进大门,里面大堂上有四位美貌绝伦的
陆修静(406---477年),字元德。刘宋天师道。吴兴东迁(今浙江吴兴东)人,懿族。三国吴丞相陆凯的后代。笃好文籍,穷
许翙,穆少子。郡举上计掾、主簿,并不赴。居雷平山下,愿早游洞室,不欲久停人世。《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》存其诗七首。
张皓(一作浩)(50年-132年),字叔明。犍为郡武阳县(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)人。 东汉时期大臣,西汉留侯张良的六世
杨羲 (330—386)东晋时吴人,后居句容(今属江苏),字羲和。少好学,工书画,自幼有通灵之鉴。及长,性渊懿沈厚。与许
葛洪(公元284~364年),字稚川,自号抱朴子,东晋著名医药学家.汉族,晋丹阳郡(今江苏句容)人。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,
郑思远早年为儒生,精通《礼记》、《尚书》,对九宫、三奇、河洛、谶记亦有涉猎。後拜葛玄为师,受《正一法文》、《九鼎丹经》、
武夷君:其传说,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。一说武夷君是神仙,修真于武夷山,受上帝之命统管群仙,武夷山因此而得名。另一说是彭祖曾
封衡(116?-220年),字君达,号青牛道士,陇西狄道(今甘肃省武山县)。东汉末年道士,著名医学家。 幼年时期,成为
张果老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八仙之中年龄最大的一位神仙,姓张名果,号通玄先生,是唐朝有名的炼丹家,养生家。 张果老是古
卫叔卿者,中山人也。服云母得仙。汉仪凤(1)二年,八月壬辰,孝武皇帝闲居殿上,忽有一人乘云车,驾白鹿,从天而下,来集殿前
寿光侯者,汉章帝时人也。能劾百鬼众魅,令自缚见形。其乡人有妇为魅所病,侯为劾之,得大蛇数丈,死于门外,妇因以安。又有大树
李少君是山东人。汉武帝因为好道术招募天下懂道术的方士。李少君在先秦时代著名方士安期先生那里得到了炼丹的秘方,但由于家里穷
徐福是鬼谷子先生的关门弟子。学辟谷、气功、修仙,兼通武术。他出山的时候,是秦始皇登基前后,李斯的时代。后来被秦始皇派遣,
鬼谷子(公元前400—公元前320年),姓王,名诩,又名王禅、王利,号玄微子。华夏族,一说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(今河南省
庄子(公元前369-公元前286),姓庄,名周,先秦(战国)时期伟大的思想家、哲学家和文学家,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。
列子 ,姓列,名御寇,郑国圃田(今河南省郑州市)人,在古籍中又写作列圄寇、列圉寇或子列子,东周威烈王时期人,与郑穆公同时
木公,有些地方称他为“东王父”,或者称他为“东王公”,说他产生于春天阳光的元气中,是万物的始祖。木公头上戴着象征着天、地
刘安(公元前179--前122),汉高祖刘邦之孙,淮南厉王刘长之子。文帝八年(公元前172年),刘长被废王位,在旅途中绝
王远,字方平,是东海人。曾被举荐为孝廉,任过郎中,后来升任为中散大夫。熟读《尚书》、《诗经》、《春秋》、《易经》、《仪礼
皇初平,号黄大仙,因在赤松山修炼成仙故又号赤松子。 相传他十五岁那年,在外出牧羊途中被一位仙翁带至松山金华洞的石室
卢敖漫游到了北海,经过太阴,进入玄阙,到达蒙谷山。发现有个人在那里,此人眼眶深陷,鬓发乌黑,脖子粗短,双肩耸起像老鹰,上
文子,名叫辛钘,号计然,葵丘濮土人。是亡国晋国公子,拜老子为师。
洪崖先生又称"洪涯先生"、"洪先生",即青城真人,相传为轩辕黄帝的乐官,名伶伦,
黄帝(The huangdi;Yellow emperor),公元前2717-前2599年。黄帝诞辰是农历三月初三(二月
终南道士与宋室崇道
张三丰与明初西北道教
丘处机隐居磻溪、龙门
宁明太子与定仙山
马钰,道教支脉全真道祖师,江苏常州人。家富,弱冠能诗,擅民族舞马丹阳生于金天辅六年(1122年),从小聪明耿直,金天会年
刘一明与兴隆山
尹喜,字文公,号文始先生,或称“关尹”。甘肃天水人,周敬王(?-前477年)之大夫,他自幼究览古籍,精通历法,善观天文,
吕洞宾,名喦("喦”或作“岩”),字洞宾,道号纯阳子,自称回道人,蒲州河中府(今山西芮城永乐镇)人。是道教中的
广成子是汉族民间信仰的一位神仙。轩辕黄帝曾经问道于广成子。广成子是汉族民间信仰的一位神仙。道场:九仙山 桃源洞,弟子:轩
赤松子又名赤诵子,号左圣南极南岳真人左仙太虚真人,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上古仙人。相传为神农时雨师。能入火自焚,随风雨而上
篯铿(约公元前2250-约公元前2105年)生于帝尧二十三年夏历三月初三,死于帝禹二十年夏历六月十二,享年约145岁。为
东方朔终其一身最高职务为一千石的太中大夫,在“汉之得人,于兹为盛”的汉武朝,东方朔未能立下青史书名的政治功绩,然其以近侍